技术面分析
ABCD形态
1932年,加特利提出了谐波形态的概念,1935年加特利在他的著作《股市利润》中介绍了“AB=CD”的市场形态,谐波形态的一种。在加特利关于AB=CD形态的描述中,市场先上升趋势,随后回撤,然后再形成另一个上升趋势,接着再回撤,这样形成斜向上方的平行轨道。这种形态也因此被称之为“闪电”[1]。拉里·佩萨文托用斐波那契比例改进了这种形态,并在他的著作《斐波那契比率与模式识别》中确立了如何交易"加特利"形态的规则[2]。这便是如今广为流行的ABCD形态。
在AB=CD形态中:
AB线和CD线称作价格腿
而BC线称作回调或回撤线
AB的长度等于CD的长度
从A点到B点所经历的时间与从C点到D点所经历的时间相等。
引入斐波那契比例后便有了经典的ABCD形态,在这个形态中:
BC为AB的61.8%或78.6%回撤水平,CD为BC的127%或161.8%水平。
在第三种情况下,CD比AB长127.2%或161.8%,这种形态被称为ABCD扩展形态。
ABCD形态按可以分为买入形态和卖出形态。如下图所示,D分别为卖出点和买入点。
在现实交易环境中,ABCD形态可能会比标准形态更为复杂,但仍需满足一些条件,才能称为ABCD形态。
B点和C点必须位于A点和D点之间,C点低于B点(做空形态)或C点比B点高(做多形态);
在趋势强劲的市场中,BC可能仅为AB的38.2%或50%;
完成CD段所需的时间可能等于AB段的61.8%、78.6%、127.2%或161.8%
CD段的长度可能等于AB,或为AB的127.2%或161.8%,或为BC的127.2%或161.8%
[1]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8368f62f0102wtn3.html
[2] https://school.stockcharts.com/doku.php?id=trading_strategies:harmonic_patterns